无障碍
您所在位置:以案说法
P2P骗局:不靠技术靠“高额”回报率 时间:2017年04月01日

日期:2016年4月8日 作者:周祎 来源:上海法治报 版面:第B04版 


完全没有投资理财知识和经验的三个人组建了一家P2P网贷公司,竟然轻易骗倒180多名群众,涉案金额高达3000多万元!是P2P太有魅力,还是投资者们太好欺骗?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骗局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


投资理财是很多人发财致富的梦想,然而他们三人完全没有金融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竟然也开起了P2P网贷公司,他们到底是冲着什么目的去的呢?


周洪、张超和李舟三人都是“80后”。周洪是安徽人,中专毕业后到上海工作,曾任上海某化妆品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张超是陕西人,曾在上海某小额贷款公司工作近三年。李舟是甘肃人,在上海做了七年的电脑配件生意。


周洪和张超因工作关系认识两三年了。2013年底,脑袋活络的周洪看中了P2P市场,知道张超之前在贷款公司工作,熟悉银行贷款业务,便向张超提议,一起开个P2P公司,“先把钱搞进来”再作其他打算。两人一拍即合,随后,他们找到了熟悉电脑的朋友李舟,帮忙他们置办电脑并一起筹备开设公司,一场骗局就此开始。


2014年1月,张超去办理了上海沪乾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乾公司”)的注册登记手续,注册资本10万元,经营范围为投资管理咨询和商务咨询。周洪任总经理,分管人事和行政,张超任副总经理,分管风控和财务,李舟任项目经理。刚开业,公司便租用了虹口区某大厦整层楼面作为办公场所,装修得十分气派。


周洪等人都没有金融专业知识,也从未做过互联网金融相关行业,但他们几人觉得P2P是时下热门行业,来钱快,便购买了某P2P网络借贷平台软件,在未取得金融业务许可的情况下,他们于2014年5月办起了线上投资理财业务。


吸引投资要会说,可光靠会说也不行,得有面子。2014年7月,李舟认识了个新朋友——刘伟。


刘伟是上海户口,在上海有栋别墅,还有辆车子,说起来顶有面子。想到这样的“形象代言人”对投资者会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吸引投资,李舟便介绍刘伟也进入沪乾公司担任法人兼董事长。


公司开张后,迟迟没有业务,眼看坐吃空山,他们竟然动起了歪脑筋:虚构客户、不实宣传、注册虚拟账户……这些假把戏能帮他们吸引来客户吗?


在张超的安排下,沪乾公司在网贷平台上设置了周期为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十二个月的理财产品,也就是所谓的“标”,年化收益率高达20%-30%。投资者只需在网贷平台上注册一个账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银行转账等方式向个人账户充值,便可购买理财产品。同时,沪乾公司还开展了充值返现、送小礼品等各种优惠活动。“高额”的回报和便捷的投资方式着实吸引人,但让投资者想不到的是,这些名目繁多的“标”,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


面对公司刚起步时没有业务的尴尬局面,几名管理人员动起了“空手套白狼”的歪脑筋。副总经理张超利用之前在贷款公司做业务员时私存的客户资料,稍加包装虚构成借款事实,以信用标、净值标、天标、担保标、抵押标、秒标的形式在平台发布。公司客服人员则通过网络、电话、QQ、展台等形式大肆宣传公司实力和理财产品。


董事长刘伟等人还策划了“走进沪乾、相聚沪乾”投资文化交流会,邀请投资者参加活动,以达到宣传目的。同时,公司还安排员工当“托”,注册虚拟账户,也就是所谓的“马甲”账户用于购买假标,营造出产品炙手可热的假象,进一步欺骗投资者上钩。


董事长刘伟今年35岁,上海人,大专毕业后一直在一家民营贸易公司工作。但沪乾公司网站却将其包装成了事业有成、有别墅和名车的成功人士,希望让广大投资者对沪乾公司增加几分信任。


但刘伟看似光鲜的表面掩盖着他经济拮据的事实。在进入沪乾公司前,刘伟的经济状况已然恶化。他沾染有赌球的恶习,欠下不少债务,曾于2011年和2013年两次抵押自己的别墅、变卖父母的房产、向朋友借款,用于偿还赌债。


沪乾公司经营过程中,“老板们”都盯上了投资款这块“肥肉”。投资者的钱款从未进行过正常的投资放贷,而是直接转入了刘伟个人的8个银行账户。


刘伟、周洪、张超等公司管理人员则随意暂支投资款,所需的流程仅仅是“打个招呼”。他们将钱款出借给亲戚朋友、偿还自身债务、购置名车和用于个人开销,俨然把投资者的钱当成了自家的钱肆意挥霍。有这样的“老板们”,公司怎能维持?2014年底,营业了没几个月的沪乾公司,资金链就断裂了。


因为没有实际投资运作,他们创办的公司经济状况迅速恶化,为了使这个骗局能继续支撑下去,他们想到用线下理财业务填补线上理财的亏空。面对这一新的“业务”领域,他们又会如何操作呢?


公司资金情况持续恶化,2015年初,更是到了支撑不下去的程度。公司到了这地步,可刘伟作为法人,害怕公司关门后老百姓报案找上门,自己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妄想翻身的他竟然与张超等人一合计,想出了一个新的花招。


2015年2月,沪乾公司又开展了线下理财业务,妄想用线下投资者的钱款填补线上投资者本息的窟窿。


刘伟想到妻子陆英在家待业多年,加之过年前后公司员工少又比较忙,便安排她担任副总经理,然后招聘了三名业务员,开展线下投资业务。他们印刷了小广告到附近的小区投放,渲染公司秉承“规范、专业、共赢的经营理念,承诺为广大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服务,为理财客户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回报”,虚构“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资产总值10亿元”等不实信息。


线下投资需要第三方担保怎么办?刘伟想到了自己的朋友——上海某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塑胶公司”)的董事长周某。两人是已经认识十多年的老友,2010至2013年,刘伟曾因手头紧向周某借款。


2014年,刘伟找到周某要求他投资沪乾公司,但被拒绝。2015年初,刘伟安排人员私刻了某塑胶公司公章,伪造了一份与某塑胶公司的担保协议和周某的签名,连同某塑胶公司的资料一起放到了公司网站上。


周某无意中发现,沪乾公司网站擅自使用自己公司的资料,便发律师函,要求刘伟撤下相关内容,刘伟当时满口答应,但过后仍继续使用。


为了让投资者更加相信这个骗局,刘伟还组织了部分投资者去某塑胶公司参观,声称这是自己亲戚开的公司,由这个公司做担保十分可靠有保障,而周某对此竟毫不知情。


一个成功的骗局总是少不了受骗者,那么在这个骗局中,善良的人们又是如何受骗的呢?看看他们的受骗经历,也许对我们增强防骗能力会有些帮助。


云南投资者王先生无意间从网上发现了沪乾贷投资平台,网页上标出的高收益率一下子吸引了他。注册成为会员后,王先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了几百元的秒标,立刻就收到了几十元的返利。王先生立刻对这个平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继续追加投入,陆陆续续把自己和家人110余万元的存款全部投了进去。


刚开始,他都能按时收到部分利息,也顺利提取过本金,但是从2014年12月开始,他的本息提取开始出现了问题。截至案发,王先生只收回了62万余元的本金,仍有近48万元的本金无法追回。在得知沪乾贷的骗局后,王先生一家寝食难安,希望能够早日追回血汗钱。


线下投资者郝先生55岁,上海人,已经退休。他在信箱中收到了沪乾公司的宣传广告,因被上面理财产品较高的收益率吸引,他便到沪乾公司咨询。陆英和业务员热情接待并向他介绍了公司实力,还极力向他推荐了期限为12个月、投资10万元、收益率为16%的产品,并表示如在60日内投资20万元,还可返现8000元作为奖励。


为打消郝先生的顾虑,陆英热情地向他介绍,公司是上海人创办的,他们旗下拥有实体公司和实体工厂,又拿出沪乾投资合同范本和担保合同,说里面有明确规定的内容,确保出借人资金安全。郝先生听罢,便没有多想,拿出了10万元用于投资。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此后,不仅对方承诺的利息拿不到,如今就连本金也毫无踪影。


2015年3月初,公安机关接群众举报,称沪乾公司涉嫌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公安机关于2015年3月6日立案侦查,5月至9月陆续将1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截至案发,沪乾公司线上线下投资者人数达180余人,遍布全国各地,涉案金额3000余万元,共致被害人损失1400余万元。


日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分别以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刘伟等13名被告提起公诉。


据悉,P2P网络借贷迅猛发展,监管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刘伟等人正是利用该行业缺少监管的漏洞,借用互联网金融概念,以高额利息为诱饵欺骗投资者。在有关行业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广大投资者也应擦亮双眼,通过正规途径理性投资,谨防上当受骗。(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