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访谈 > 客座总编辑十周年之王蒙

客座总编辑十周年之王蒙
时间:2021-02-25

      

王蒙:必有一种智慧能穿越种种隔阂

 

本期客座总编辑:

王蒙,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理法,都有自己的最佳选择。千万不要认为古人比咱们傻,很多地方,我们需要从古人那儿学习。”82岁的王蒙如是说。

两年辛苦笔耕,王蒙先生完成了《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这是继《王蒙说〈论语〉》《王蒙说〈道德经〉》《王蒙说〈庄子〉》《王蒙说〈红楼梦〉》之后,又一本点评经典的著作。在此期间,王蒙还在写小说,还有各种“杂事”,仅2016年,王蒙便出了四次国。

写孟子,因为王蒙坚信,在岁月消磨中,必有一种智慧能穿越种种隔阂,回望过去,是为了看清未来之路。所以王蒙说:“两千多年前的孟轲,今天仍然是有启发有意义的。他很有个性,他善于辩论,他文思纵横而且大义凛然,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问题讲得通透贯穿,同时表达了足够的‘处世的聪明’与‘应对的机敏’。再读三读,渐渐感觉到了孟轲的智慧与可爱。”

 

孟子把思想彻底打通了

 

检察风云:您以前写过《王蒙说〈孔子〉》,现在又写《王蒙说〈孟子〉》,您觉得孔子和孟子的区别在哪里?

王蒙:孔子和孟子都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都对当时动乱、战争、阴谋、屠杀等感到焦虑,想回归到尧舜的时代,行得通行不通,他们都要这么干,并愿为此献出自己的一生。

孔子不得了,他是圣人,是大成至圣先师,是文宣王。而孟子,他的雄辩、他的文气、他的文化自信,是别人没法比的。他对很多问题看法、说法之尖锐,真可谓掷地有声。什么叫掷地有声?就是砸在地下,能砸出一个坑来,这也是从别的经典中根本找不着的。孟子敢说,有些话说得非常尖锐,比孔子说得尖锐,但在有的地方,他又非常灵活。

检察风云:一般认为,孟子只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如果是这样,只读《论语》不就行了?

王蒙:孟子绝不是把孔子理论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完全有他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但是他的想法是建立在高度理解孔子的基础上。中华文化有一个特点,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什么事都希望最后找到一,所谓“天下定于一”。孟子找到的这个一,就是性善,这正是他思想的有趣之处、精彩之处。

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这是他的信仰,他认为人的一切坏毛病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人性本善,天生就有,即良知、良能,是无条件的善。所以为政就应该建立在这种善的基础上,就是要爱民,合民心。

所以孟子说,为政者要让50岁以上的人能穿上丝做的衣服,让70岁以上的人吃上肉,这既是道德理想,也是政治理想。所以说“天心即民心”,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孟子不但是政治理想主义者,也是道德理想主义者,还是哲学理想主义者,更是信仰理想主义者,这些孟子都彻底打通了。全世界很难找到这样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学问家。

 

孟子的思想并未过时

 

检察风云:对现代人来说,孟子的许多说法让人感觉有些隔阂。

王蒙:确实会有隔阂感。但为什么会有隔阂感呢?因为处境、语境改变了。孟子一上来先要分清义和利,你不用跟我谈利,我不懂利。对现在人来说,这怎么可能呢?其实孟子说的利和今天说的利不一样。今天我们讲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不再是个人私利了。

此外,孟子说话大多是针对君王、大臣,所以他的话针对性很强。是为了告诉治国者,你不能把你的私利放在前面。

检察风云:孟子这些想法真能解决当下的许多问题吗?

王蒙:其实孟子说的很多问题和我们今天生活是有关系的。比如说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人性善遇到恶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孟子讲到的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还在关注的。比如说社会风气不好,比如说现在人都掉钱眼里了,这些事儿在孟子那个时代已经出现了。我们现在讲要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孟子对小康社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说法,这些东西我们都可以从《孟子》中得到启发,甚至它会让你拍案叫绝,觉得非常长见识。

检察风云:可在很多情况下,靠提倡人性善未必能取得好结果啊?

王蒙:确实,好人干好事,反而可能被不好的人抓小辫子,找你毛病。但孟子分析得非常好:仁德好比是水,不仁德好比是火灾。一车柴都着火了,仁德的人舀一小杯水倒上面,自然浇不灭,并不是水不能灭火,而是杯水车薪,水太少的缘故。如果多找一点人,来100个人,一人挑上一挑子水,那火早就浇灭了。

因此,还是要用仁德来遏制、扭转社会不良风气。

孟子接下来的话尤其精彩。他说:如果因为一杯水没能灭火,就说仁德有什么用,还不如跟着一块儿不仁德呢。这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坏、最恶劣的不仁德。

 

孟子的话也不都对

 

检察风云:您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当上文化部长的作家,在从政期间,您觉得传统经典对您有帮助吗?

王蒙:当然有帮助。很多东西跟传统经典是分不开的,比如老子说“无为”,对我来说,起码是有所不为。比如很多事情是别人关注的,我可以不关注,别人为自己要奔走的,我绝对不奔走。此外孔子讲的仁义道德、君子之风等,我觉得对我也是有启发的。

至于中国古典文学,对我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红楼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我所热爱的,从来都没放下过,这和你对外国东西感兴趣,对异质文化感兴趣并不矛盾。

检察风云:您写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是否担心会被贴上保守的标签?

王蒙:其实写《孟子》,并不等于我就变成孟子那一派的了。我的面比较宽,有参加革命的经验,有担任领导的经验,也有严重受挫、打入另册的经验,还有写小说的经验、写诗的经验,还有做报告的经验……对我来说,从来不会把这些对立起来。

中华文化有它的整体性,比如一说“无为”,我们都认为是老子的主张,但“无为而治”,恰恰是《论语》中的话,说虞舜往那儿一坐,各种事自然就搞好了,这就叫“无为而治”。

现在有这么一种说法,意思是:治国理政,应多学孔孟之道;如果处理个人身心,应多学一点老庄。我觉得有道理,如果你正担任领导职务,面前有一大堆工作,你却每天在那儿研究老庄,那就不对了。

人的需要是不同的,不同东西对人都有好处,互相并不矛盾,当然,也会有说得过分的地方。

检察风云:孟子也有说得过分地方吗?

王蒙:当然有。比如说舜的爸爸不好,如果他杀人了,舜该怎么办?孟子就出了个馊主意,说首先应该把他爸爸抓进监狱,然后舜再化装后偷偷进去,偷了钥匙把他爸救出来,然后和他爸浪迹天涯,别再当头儿了,因为“孝”比坐天下更重要。你说这不是开玩笑嘛?因为孟子碰到了一个悖论,即:忠孝不能两全。现代人都是讲忠,顾不上孝,而孟子认为孝比忠更重要,所以爸爸犯罪,儿子就该去劫狱,这才是大孝子。这操作难度实在太大了。

这种话,只能当故事读,不能当真。

 

关键在于挖掘古代智慧

 

检察风云:现在一说读经,就是让小孩子背诵,您觉得有必要吗?

王蒙:童年时适当的背诵还是有必要的,至于非童年时期,要看什么事儿。您要学外文,那就得背,如果你没有古汉语基础,要学古代经典,也要适当背诵。至于今天媒体上的那些背诵,要看背景,即它是一个活动,带有游戏性质,是搞一个比赛,但是我们要往深了研究传统文化,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比赛,我们的目的还是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挖掘古代智慧,帮助我们解决现代的问题。

我觉得,不必见人就提倡背诵,也不必见到谁提倡背书就激动,中国大得很,有人在那儿背,也有人没工夫背。

 

(本文刊载于《检察风云》杂志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