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路前行,我们在行动(七)
——钱静怡、张明建、熊又龙、刘伟、韦金秀机场防疫心得体会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在抗击疫情,捍卫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时刻,作为区检察院院派出的第一批机场防疫干部,钱静怡、张明建、熊又龙、刘伟、韦金秀、宋全胜、马牟遥、刘斌、平骏、黄喆根据接送方式,分流运送人员,跟车护送,当面接送,为全面强化入境人员信息闭环管理、全面加强口岸防控贡献检察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奉献,让检徽在机场一线熠熠生辉。
检务督察部钱静怡:誓言无声 微光汇聚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我们十位检察同仁作为志愿者,加入浦东新区接送重点国家入境人员隔离观察工作队伍,在浦东机场连续工作14天,转送入境人员400余人,在特殊岗位上践行东检人的初心使命和担当情怀,诠释疫情防控的中国态度、上海温度、浦东精度,焕发守护上海平安的检察之光。
誓言无声,用行动践行为民初心。我们的队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严防疫情输入最紧要的关口,我们站了出来、挺了上去,守护上海的东大门。我们穿戴上全套时尚品--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鞋套,变身可爱的“大白”,写上“检察”名牌,值守在浦东新区的转送点。我们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入境人员,耐心细致宣传防疫政策化解入境人员的焦躁不安,时常操着“散装”外语召唤外籍人士整队出关,经常将点心、餐食分发给刚刚经历20多小时回国旅程的大小海归,努力为深夜到达的耄耋老人、未满月的婴儿联系安排转送车辆。我们经历了重点国家从4个到8个、到16个、到24个,直至所有入境人员的政策变化,工作量成倍增加也毫不放松;我们经历了一个工作班次发车近20辆、单车转送时长7小时的极限考验,转送的入境人员确诊患病的消息不时传来也毫不退却,一名队员还在火线提交了入党申请。忠诚履职不计得失,披星戴月不畏艰险,因为我们心系着身后千万上海市民的安危,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军人本色,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我们的队伍中有四位是军转检察干部,他们既是队伍中的“压舱石”又是工作中“排头兵”。他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积极协助配合组长开展工作;他们认真学习防控政策,勇挑重担、值守一线,面对面开展人员问询和接受政策咨询;他们有序协调志愿者、特保员、车辆等工作要素,密切联系各方资源,增强工作科学性、合理性和整体性;他们主动作为、积极补台,加强引导组织和人员管理,严把入境人员出场、登车关口,提升转送效率和服务规范;他们关心同志、凝心聚力,促进小组整体合力形成。他们有的先后参加湖北、上海两地志愿服务,有的连续转战社区、机场防疫阵地,有的家人正身处武汉疫区,有的孩子正在全力准备中考。虽然他们早已脱下军装,但是军人的热血却从未降温,他们就像是一面面旗帜,牢牢树立在防控疫情的关键岗位,忠诚果敢、坚毅朴实是他们的不变本色,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他们的勇敢担当。
凡人星光,汇聚上海最美夜空。我们的队伍是从东检各部门抽组而成,虽然在日常的检察工作中队员们交集甚少,有的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但是我们是一支敢打硬仗的先锋战队。平凡的东检人穿上了防护服就成为了抗击疫情的战士,一个班次工作12小时,伴随日月星辰,体会黑白颠倒,体验防护服内的闷热和湿冷;不是铁人却有钢铁的意志,时常要16个小时要不吃不喝,伴随人潮汹涌,体会呼吸困难,体验护目镜紧扣下的头痛欲裂。我们承受住了心理、生理多方面的考验,经受住了防控疫情战斗的洗礼,为东检这个光荣的集体增添了特殊的光彩。在防控疫情的战场上,不是只有我们在战斗,海关检疫人员、机场安保人员、公交驾驶员、集中隔离点和留验点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一个个平凡的群体,共同构筑起防控疫情的工作闭环;不是只有我们在奋斗,保洁员、消杀员、炊事员、服务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支持和帮助我们。平凡的人们舍小家为大家,将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汇聚成凡人星光,映衬着每夜沪上万家灯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内防反弹、外防输入任务艰巨,无数的“守沪人”仍在战斗,还在为上海“拼命”。衷心期待微光汇聚指引前路,衷心祝愿战胜疫情山河无恙战友凯旋。
检察六部张明建:是使命,也是责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3月11日,我和院里其他8名同事作为浦东机场防疫一线志愿者到新区党校报到,并和其他单位的志愿者编为第四组,主要任务是对重点国家进入上海符合黄标的旅客跟车至所住小区,跟街镇、居委做好交接,做好防输入闭环工作;在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后,于3月13日正式上岗。
我的任务是负责内场工作,对护照贴有黄色标记居住在浦东的旅客,查验护照,询问从哪里来?居住地是到哪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等等,问清楚后协助警察填写不同表格,对不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旅客送回机场由机场负责集中隔离,把好旅客回家前第一关。第一天上岗,由于重点国家由4个增加到8个,旅客明显增加,大家又是第一次上岗,工作流程不熟悉,但大家相互配合,主动提醒,相互补位,在工作中熟悉程序优化跟车方案,克服防护服和隔离眼镜带来的种种不便,第一天就经受住了大考,完成57名旅客的跟车任务。
若有战,召必回,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这不只是口号,更是使命也是一份责任,有机会在机场防控一线为生活的城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应该做的,工作中也感受到领导、同事通过电话、微信对我们的关心、提醒;回家旅客对防控措施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志愿者在防控一线面对风险的一份坦然,和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一份子出一份力的幸福。
疫情终会过去,静候春暖花开。
检务保障部熊又龙:实际行动就是最好的答卷
原计划回湖北探亲的我考虑到疫情期间工作的需要,毅然退了回家的车票,选择独自一人留守上海。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上海防境外输入的工作日趋严峻。3月5日晚接到上级通知,让我参加新区境外来沪返沪人员护送专项行动,我没有任何犹豫接受了任务。3月11日中午我和本院另外9名志愿者进点跟班学习。截止3月15日按照工作计划已经进行两个十二小时的班次值班与护送,共护送新区境外来沪返沪居家隔离人员三批次三十余人。有机会参加这样的一次特殊的“战斗”,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也算是弥补了没有经历“实战”的遗憾。
首先是身体及生理上的考验。我们每一班次十二小时,算上从驻地到机场的往返时间,接近14个小时都需要“全副武装”,为节约有限的防护装备,工作时间尽可能的不喝水,不进食,不上冼手间。穿戴防护服白天气温高时是闷热,夜间气温低时是湿冷不仅要克服因作息时间改变带来的不适,且护送时车辆必须开窗通风,一次任务下来是冷暖自知。
其次是心理上的考验。重点国家和地区到港航班人员虽然经过海关防疫的检查与筛选,但并没有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每天大批次接触这类返沪人员同车、同行、协助搬运行李,密切接触不可避免。3月13日德国法兰克福返沪港航班)进入浦东居家隔离的人员均由我院为主体的小组负责接待护送,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完成的。
再次是繁重工作的考验。接受护送任务后,从联系街镇防疫负责人、安排合理的行车路线,组织人员上车、随车护送、到点交接,到最终的签字确认交接,需要无缝对接。所有工作都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工作强度不亚于一次小型“战斗”。通过这次工作的经历,个人协调组织、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工作中虽然苦累,但每当护送任务完成与返沪人员告别时,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一句“谢谢”。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想他们感谢不仅仅是我们的祖国,而且还包括我们这些默默为他们付出的志愿者吧。
二次参加志愿者,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来说明什么,作为一个新上海人,能为这个城市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只是兑现了这一句“若有战,召必回”的承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行动就是最好的答卷。相比奋战在一线、不畏生死的医护人员,他们才是真正勇士。他们更应该让我们尊崇。
张江院刘伟:初心 坚持 服务
随着新冠肺炎境外疫情的加速扩散蔓延,世界多国疫情呈现暴发态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入境口岸之一,上海的境外输入风险陡增。
初心:克服心理关,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志愿者开始,最难以克服的还是心理这一关。每一天志愿者任务结束后其实内心都是煎熬的,想着机场来来往往的人群,想着自己转运的重点国家入境人员,想着新闻中所说自己转运的人员所在航班中出现确诊者,甚至转运人员之后已经出现相关症状,想着病毒的潜伏期,想着家里的妻子和小孩……心里确实是曾有过担心受怕!但是第二天闹钟一响,仍然集合登上去机场的大巴,仍然想去守卫这一方“阵地”,仍然想更好的完成这次任务。因为我觉得,我们站在机场忙碌的身影,很大程度上可以给其他人们一份心安,一份保障!想到这些,想到自己也是一名“守沪者”,自己的心理关也就慢慢克服并从容不迫了。
坚持:防疫的阵地,更能感受到奉献的价值。浦东机场志愿者的工作分两班,早上八点和晚上八点是交接班时间,每班连续工作12小时。白班或者夜班时,为了尽早接班,也尽可能让上一个夜班同事们早点回去休息,我们早上七点一刻或晚上七点一刻便从志愿者大本营穿戴好防护用品整装集合赶赴浦东机场。为了能尽可能减少机场航站楼人群聚集,尽快将入境人员送至指定地点居家或者集中隔离,我们经常在八点交班后还在转运,回到志愿者大本营常错过夜宵,不过发现房间有管理员送上的饼干和泡面还是很开心。3月18日前,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浦东机场重点国家入境人员的随车转运护送工作,并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对接,确保入境人员安全送达并居家隔离。特殊时期,在机场工作,和入境人员密切接触必不可少,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都成了志愿者工作的必备用品。连续12小时工作下来,防护服密不透风,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耳朵被口罩拉绳勒扁了,口罩经常掉下来;长时间戴着眼镜和护目镜很不适应;为了做好个人防护,除了吃饭,工作期间几乎很少喝水。每到当天任务快结束的时候,我在内心也不断给自己鼓励:“坚持一会!再坚持一会儿就有人来接班了!”看到大家仍然在坚守,仍然在忙碌,仍然在接待登记,仍然在耐心讲解,这一幕给了我坚持的动力。在这次志愿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不断的坚持,期间也得到很多入境人员的理解和鼓励,很多温暖感人的瞬间。看到他们在家门口开心的笑容,听到叔叔阿姨的一句“谢谢你们把我们送回来,你们真的很辛苦!”,外籍人士的一句称赞“你们很棒,在中国我觉得很安全!”,留学生们开心的说“还是中国好,终于能回家了”……虽然每天很累,但用自己的行动,能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和身边的人做点事,在这些瞬间,我内心一种“被需要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感受到劳动和奉献的价值。
服务:让入境人员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温度。面对不断加大的境外输入风险和防控压力,上海陆续出台一系列防控举措,到2020年3月20日,重点国家的数量也从最初的伊朗、意大利等八个国家逐步增加到包括英国、希腊、芬兰等24个国家,每天需要转运接送的入境人员越来越多,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浦东机场转运的工作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居家隔离条件也和之前有所不同,从“一人一间”变为“一人一户”,原先可以直接送至社区居家隔离的也必须先送至新区留验点进行核酸检测。通过之前的工作和磨合,在组长的指挥协调和小组成员高效协作下,面对新的工作模式我已经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面对疫情,除了确保防疫力度不松外,更要确保服务温度不减。在将入境人员送至留验点过程中,因部分留验点已近饱和,入住人员还需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信息登记填报,等待时间较长,车上随时有可能发生突发状况,入境人员特别是外籍人员情绪容易波动。18日,在我所负责转运的一车共有13名入境人员中,车上有老人、小孩,绝大多数都是外籍人士。转运大巴当晚20时许从浦东机场出发,一直到次日凌晨2时仍在留验点外排队等待办理入住、检测。车上长时间的等待使人们情绪有所波动,多次询问还要等多久?外籍人员不理解既然居家隔离为什么还要来到留验点?深夜的寒冷加之所穿衣服轻薄,也使车上小朋友开始哭闹,部分人员也提出想上厕所。我一边向机场工作指挥组汇报车上的情况,一边积极与车上人员进行深入耐心的沟通交谈,宣传解释最新的隔离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安抚,缓解其抵触情绪,解决其实际问题,帮助外籍人员扫描二维码,提前填写相关信息,提高登记效率,下车时主动帮忙搬运行李并照看小孩,最终车上人员均对我的工作表示理解并配合至留验点接受检测观察。
面对疫情,严格防控的同时也需要人性化的关怀。在完成3月21日早上的一次转运任务中,将入境人员送回酒店已是中午1点,很多人因为没有吃午饭而叫了外卖,然后外卖小哥却因为酒店隔离需要无法送至,入境人员也因防控原因不能独自外出取餐。长时间的路上转运大家都饥肠辘辘,情绪焦躁,我与隔离点工作人员和酒店安保人员沟通后提议,可以在酒店隔离区外面设置存放外卖、快递等物品的专门区域,并由酒店工作人员负责送至隔离人员房间,解决隔离人员实际问题。酒店方面也表示出于人性化考虑叫外卖并不违反相关隔离规定,允许隔离人员叫外卖,但会在酒店外设置摆放专门存放外卖、矿泉水等物品的柜子,并定时由工作人员送至房间。不让任何一位入境人员在转运、隔离过程中觉得受到歧视和冷遇,而是要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志愿者和这座城市的温度,提高他们对疫情防控重要性的认识,自愿主动配合防疫工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每个人留下了战斗的痕迹,我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过,在自己的战场上拼搏过,相信我们一定能奏响胜利的凯歌,吹响平安的号角。如果有需要,我还会继续选择当一名志愿者,毫不迟疑。
检察五部韦金秀:负重前行,战“疫”在机场第一线
守一道门,护一座城。面对境内境外防输入双重考验,我作为浦东院十人志愿者抗疫小组的一员,第一时间加入到“机场转运人”的工作中,全力守好上海“东大门”。
“机场转运人”的主要工作是把来自重点国家的黄标旅客通过大巴送往各自的住处,或将其送至来接送的私家车。这项工作听起来不复杂,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面临重重困难。
一是身体难。作为队伍里唯一的女性,穿上防护服就意味着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厕所,而我们一班往往要穿15个小时防护服,诸多不便。我本身患有过敏性鼻炎,鼻子容易不通气,有次,在运送旅客的大巴上由于身体疲惫加上有些晕车,我的呼吸突然困难,肺部随后隐隐作痛,心脏跳动加快且伴随着一阵剧痛,直至送达下一个运送点才有所缓解。我一边克服着身体的不适,一边还要安抚大巴上乘客由于坐车太久导致的焦虑情绪。在晚8点到早8点的通宵班次中,防护服内部早已打湿,外面冷风阵阵,我们还要克服夜晚的寒冷和止不住的睡意。
二是状况多。由于近期回国人数激增,重点国家也由四国增至八国,一辆大巴上我们根据情况往往要运送4-15个人一一到他们的住处,基本出去一趟要花4-6个小时才能回到机场。实际过程中又会突发很多状况:比如将某个乘客送到家,结果社区反映他家不符合居家隔离的条件;将某个乘客从机场送到家后,他又提出要求让我们将其再送回机场他想通过机场大巴回江苏;原计划将某个乘客送到a隔离点,结果车开到一半,又通知a隔离点无法接收要转送b隔离点;有时候一下子乘客太多,我们需要同时发出两班车,或者半小时就发一班车,导致人手衔接不上;有的乘客不理解大巴需要通风的要求,嫌冷一直不配合开窗,我们就通过聊天安慰她们,告知开窗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相信通过我们一线防疫人员兢兢业业的工作和环环相扣的转运流程,定能守住大门,战胜疫情,在不久的将来,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地在公园赏花、在餐馆聚餐、在商场购物。你看,世纪公园的花已经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