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检察人物

顾丹婷:十年,与“检察蓝”的初识、深知、相守
(发稿时间:2019年11月26日)
 
 

            

人生的每一步,可能对当时的你来说稀松平常,但若干年后再回忆,你会发现,每一步又是那么恰如其分,无可替代。

    说来惭愧,填高考志愿时脑中一团乱麻,尚未及对未来有什么憧憬与规划,直到2005年一个春日,班主任的一句话让我最终选择了学法之路,他说“某某专业你是考不上的,不如填法学,倒也有良好的职业前景。”彼时脑中浮现出的是庄严法袍下威严而凝重的法官,亦或是高定套装下时尚而专业的法务,唯独没有那一抹检察蓝。复旦四年,通识教育、专业课程、辅修课程把我打磨成了一个有理性、爱推理的法学毕业生。记得当年刑法学的陈浩然教授给了我三学期的“A”,冥冥之中为我和刑事诉讼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遥想入院报道第一天,满怀激动的心情从学校八点出发,辗转几趟车,横跨半个上海,历时三小时到达浦东检察院,从人事老师手中“颤颤巍巍”地接过三方协议,心中默念“嗯!从今以后应学以致用,定不能辜负初心。”初入检察院,有幸被分配到一线部门,当时还被称为“公诉科”。至今我还记得办结的第一个案件是一名被强制戒毒人员主动交代的盗窃案。仅仅使用了一个星期便完成了提审、审结报告、起诉书等的制作。这样显而易见的量化成果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真实感,毕竟之前实习时无止境的legal research (法律检索)让我曾相当迷茫了一阵子。但很快,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象牙塔的学习往往是难以应付错综复杂的刑事案件的。案件中充斥的矛盾证据如何去伪存真?案件中凸显的网络舆情如何妥善应对?面对案件背后的政策漏洞如何堵漏建制?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从检十年,除了通过研读在职硕士课程提高学理素养,在工作中学习最新的司法解释、政策解读,了解最高法的办案观点,更在办案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与业务能力。办案之余,更注重挖掘案件背后的问题,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挖掘有意义的素材进行法制宣传,通过高效专业的工作方式化解舆情,深入的走访调研制发《检察建议书》堵漏建制……

    2018年,是我工作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入额。从十年前初出茅庐的书记员,蜕变为如今一名独立担当的入额检察官,我深切感受到了身上责任之重。我所签发的每一份法律文书、每一次出庭诉讼,从小处而言,可能会改变当事人的人生历程,从大处而言,恰是我国法治水平与司法公正的缩影。从检察官司法责任制的改革,到捕诉合一机制的运行,无一不考验着检察官的职业操守和业务能力。

十年从检时光,我用专业与细致铺就自己的检察之路。每当走出夜深人静的办公楼,心头总是会涌起对家人的丝丝愧疚。是的,孩子们不知不觉过了需要抱在怀里的年纪。深夜的出租车司机常常会给我“灵魂三问”:“检察院是干嘛的?你们是检查啥的?你是法官吗?”曾经听说这样一句话,我们办理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案件,更是他们的人生。同样,我们在办案中度过的,也是我们的人生。彼此人生的交集,大抵仅此一次。我们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对每个案子倾尽所能,无愧于心。十年光阴已逝,惟愿不负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