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案释法

“一笑而过”损伤难逆 男孩贩卖笑气被抓
(发稿时间:2019年06月27日)
 
 

            

“一笑而过”损伤难逆 男孩贩卖笑气被抓

 

“笑气”、“聪明药”……这些看似无害的东西,却把许多年轻人拖入毒品的深渊。昨天,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两例新型毒品案件。检察官指出,越来越多变了装的“新型毒品”伪装成貌似人畜无害的产品形态,走近了年轻人,如果缺乏防范意识,青少年会很容易陷入毒品的漩涡之中。

少年非法买卖“笑气”

生活在浦东的16岁男生小刘在课余时间常常在自己父亲经营的淘宝网店里帮忙,这家网店主要销售咖啡机、咖啡豆、棒棒糖以及咖啡店用来打发奶油的瓶装笑气等。

去年暑假,小刘发现店里的笑气销售量大幅提升,还常常卖断货,就去询问几个购买量很大的买家,“买这么多笑气,你们咖啡馆打发奶油用得完吗?”对方的回复却让他大吃一惊。原来,从2016年开始,一些酒吧里出现吸食“气球”的活动,一度非常流行,实际上就是将笑气装入气球里供人吸食助兴,因为人吸入少量笑气后会被轻微麻醉,感到眩晕兴奋、不断发笑甚至产生幻觉。小刘觉得很有意思,就自己尝试了一下发现,“吸食笑气可以让大脑缺氧,整个人会兴奋起来”,此后,小刘时不时吸食几口笑气,很快就发现自己上瘾了。

为了便于自己吸食、也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小刘自己另外注册了一个淘宝店,不断加大笑气的进货量和销售量。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他售卖笑气一年多,累计获利14万余元。同时自己也深深上瘾,不但越吸越多,而且几天不吸就浑身难受,还出现了记忆力下降、经常头疼头晕、腿软无力等症状。最终小刘因为非法销售笑气而被警方抓获。

在上海市公安局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打击笑气的专项活动过程中,全市共有四起因非法销售笑气而被抓获的案件。检察官表示,最让人担忧的就是购买笑气的人员中,绝大部分都为未成年人,而购买原因则是因为好奇、想试试什么感觉、别人要吸自己不吸会被看不起,或者听说能减肥、能提高成绩等。

据了解,笑气并不会让人发笑,而是令吸食者脸部肌肉失控,形成一个诡异的痴呆笑容,因此才被称为“笑气”。它成瘾性极高,过量吸食笑气会引发人体精神疾病,甚至造成死亡,危害极大。2017年以来,杭州、宁波等地的医院就接诊过因吸食笑气导致精神失常的病例,导致双腿瘫痪、坐着轮椅到医院治疗的病例,甚至还有多例一次性吸食过量导致中毒死亡的案例。

“聪明药”也是一种毒品

在另一起案例中,某市重点中学高三男生小刚的妈妈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有人兜售“聪明药”,在药品功能中如此写到,“它有能使人的思维更灵活、治疗注意力缺陷障碍、消除疲劳感的作用,能够让孩子学习更上一层楼,考上好学校!”面对这样的一番话,小刚的妈妈心动了,赶紧买来给孩子服用。这位妈妈的想法很简单,她觉得“是药三分毒”,只要孩子高考结束就立即停止服药就好了。但是事情没有向她想的那样发展,她说“最初按照一天一颗的剂量,吃了一个月,成绩也没有进步,于是我便增加了一倍剂量。孩子自己倒说上课不像以前那样累了。”但是在断药后,她发现孩子的睡眠变得很差,经常睡不着,直到现在,一年过去了,睡眠也不好。脾气更是变得像一个火药桶,动不动就发火,没少与他爸爸吵架,甚至差点打起来。这位妈妈非常后悔也很担忧,她向医生告知情况,想问是否有办法进行补救。

检察官表示,这些药物其实是能让中枢性神经系统兴奋的精神类药物,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属于国家严格管制药物。使用达到一定的剂量或者维持一定的时间,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最终会引起大脑器质性的改变,从而对智力、记忆、逻辑推理等脑功能带来毁灭性的损害。市场上流行的这种所谓的“聪明药”,主要成分和化学结构与冰毒非常相似,极易成瘾,容易诱发心脏病、精神疾病,带来失眠、抑郁、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有时候确实很大,但是缓解压力最终还是要靠良好的睡眠、正确的放松方式、合理的自我认知等多维度的方式,成绩固然重要,健康快乐更为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