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沙海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小玫,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专家对本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专家对一起“洋垃圾”污染环境的公益诉讼案件进行了听庭,并举行专题调研座谈会。 会议由市人大监察司法委主任委员顾伟强主持。会上,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盛勇强汇报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情况,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茆荣华汇报法院支持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情况,上海市生态环保局、上海海关缉私局等部门相关领导汇报协同检察机关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工作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沙海林对进一步做好公益诉讼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新时代做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市检察机关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年初市委市政府关于依法开展公益诉讼意见的要求,谋划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上海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提供司法保障。 二、 要依法履行新增法定职能,努力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健康发展。 要加强制度研究,加强对公益诉讼检察“等外”探索,积极开展城市公共安全、大数据保护、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国有资产保护等领域的公益诉讼工作,努力提出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标准之诉、制度之诉,体现上海公益诉讼的水平; 要严格规范执法,充分发挥诉前程序作用,实现保护公益预期目的;要坚持以审判为中心,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保证立案督促的精准性、诉前程序的针对性、终局裁判的预见性;要以公益保护为核心,把实现保护公益的检察诉求作为公益诉讼结案的必然前提; 要争取各方支持和配合,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努力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增强工作合力,更好地推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高效开展; 要突出民生之本,把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作为公益诉讼检察的办案重点。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和支持公益诉讼,让代表和群众评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要加大公益诉讼检察宣传的力度。挖掘典型案例,通过组织听证、旁听庭审、案例发布、新闻跟踪报道等方式,力争实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 三、 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力和水平。 要结合内设机构改革,加强公益诉讼专业办案团队建设,培养业务领军人才; 要加强“外脑”和“电脑”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律师、退休法官、有法律背景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外脑的作用;要借助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上海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举报平台的作用,着力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信息网络工作; 要加强内部协调机制建设,不断探索多元化案件线索发现途径,完善检察机关一体化的办案机制。 沙海林表示,市人大将大力支持公益诉讼工作,在制度上提高供给,切实促进本市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水平的提升。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徐燕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三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陈亚娟,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许祥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谈信友,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海关缉私局领导参加了听庭和座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