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检察院举办上海市检察机关首届涉外检察实务竞赛。 “要深入研究涉外金融法规和监管政策,提高对涉外金融犯罪的甄别和打击能力,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筑牢法治防线。”日前,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主办的第六期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上,4位上海检察干警历经三轮角逐脱颖而出,全部被纳入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库,并作为国际合作专门型人才纳入近期重点工作培养、使用。赛后,他们分享了自己对涉外检察工作的思考和展望。 据了解,4位检察干警有着共同的身份——上海市检察机关首届涉外检察实务竞赛评选出的实务标兵。这场实务竞赛比拼了什么?选拔出的人才又将发挥何种作用?日前,记者在上海市检察院观摩探访了这场竞赛。 “全外语+综合性”的答题挑战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为更好以高质量涉外检察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上海市检察院于今年5月举办上海市检察机关首届涉外检察实务竞赛,旨在以战促能,打造与国际大都市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涉外检察人才队伍。 上海市检察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初赛为闭卷考试,主要考察涉外检察工作基础知识、涉外案件办理程序性要求、涉外案件综合分析、外语读写能力等,采用全外文(包括英文、德文等)试卷,覆盖单选、翻译、论述和案例分析等题型,“笔试时选择用全外文答题,将获得更多赋分”。 “我们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来‘为难’大家。”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的命题组专家介绍,他们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聚焦涉外检察业务,取材真实案例进行整合改编,不仅考察选手涉外办案基本功,更在其中蕴含了法学基础理论、司法理念与法治价值。“题目体量较大,尤其是覆盖‘四大检察’业务的案例分析题,需要选手有扎实的办案功底和语言能力去解剖、消化。” “三个半小时里,要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跨境知识产权保护、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等不同领域综合答题。”走出考场的上海市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部副主任陆川总结道,“不仅要求选手精准掌握中外法律术语对应关系,更需要构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立体思维框架。” “主题汇报+现场答辩”的多维考核 初赛的答题挑战后,20位晋级复赛阶段的选手,面临的是外文主题汇报与即兴答辩的考核。“我被问到的是‘检察机关如何保护侨胞利益’。刚好前段时间是‘侨界法治宣传月’,我就结合自身履职和典型案例进行了回答。”上海市奉贤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曹瑞璇告诉记者,主题汇报有3小时准备时间,之后要根据评委提问进行3分钟即兴答辩。 “这场考核体现了上海市检察机关因应涉外检察人才培养要求的速度和检察队伍的良好风度!”赛后,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马乐作为评委代表发言。 最终,经综合计算初赛、复赛成绩,20名选手分获“上海市检察机关首届涉外检察实务标兵”和“上海市检察机关首届涉外检察实务能手”称号。 “获评标兵,是肯定也是鼓励。”以德语参赛的上海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姜伟表示,“开展涉外检察工作,既要展现中国法律权威、维护中国国家权益,还要善于与国际‘对话’,在新领域新类型案件办理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之治。这次比赛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让检察干警不断提升这种对话能力。” “赛训结合+精准赋能”的实战历练 涉外检察是系统工程、战略工程。竞赛的目的,亦是锻炼、培养更多涉外检察人才,为国担当、勇为尖兵。 “中国正深度参与全球规则重构”,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反垄断学博士翟巍寄语选手,“希望大家发挥自身优势,深耕细作,通过检察履职助力优化国内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出海发展提供更优法治保护。”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此次有5位干警获评标兵、能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浦东汇集众多国家战略,需要专业化队伍来创新检察服务机制、高质效办理涉外案件。”在浦东新区检察院金融犯罪检察部副主任罗造祉看来,涉外检察工作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此次竞赛恰逢其时,有效赋能了实际办案,对检察机关融入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深耕专业、淬炼素能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我们在全市选拔126名干警组建涉外检察人才库,在助力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市场环境、助推贸易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上海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贺卫表示,将持续推进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培养好、使用好、发展好涉外检察人才队伍,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担负起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更重责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