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定力,就不怕被腐败上级带坏
本期客座总编辑:
方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任何人为官从政,遇到什么样的上级和什么样的环境带有随机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官却是可以自主选择和决定的。
坚持清正廉洁,制度他律至关重要,但个人自律不可忽视
重、特大贪腐案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非常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避免屡屡发生一个腐败分子带坏一批干部的现象。至关重要的,当然是建立健全良好的制度,把权力严严实实地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了一条普遍规律,即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诱惑性和腐蚀性,如果监督制约力量不足,权力的负面作用就会加强,向集团化、帮派化、家族化、高层次恶性发展就是必然趋势。针对腐败现象恶性发展的严峻现实,从党和国家层面而言,必须实施法治反腐、制度反腐,创造监督制约权力,有利于廉洁从政的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完善的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是标本兼治管住权力遏制腐败的保障,法治制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但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严谨、严密、有效的体系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制度比较健全完善,也难免有漏洞或薄弱环节,依然有人会钻制度的空子。世界上一些法治发达、制度严密的国家,也不能杜绝腐败,也时有腐败案件发生的事实,也可以说明这一点。那么,在管住权力的制度尚不健全的环境下,腐败上级带坏一批干部的现象,使每个人都身处风险之中,面临严峻考验。每个人都要高度警惕,时刻想到,自己可能已被腐败团伙包围,置身于严重腐败的旋涡、政治生态的雾霾,或工作在腐败分子职权范围内,时刻存在登上贼船沦为腐败分子的危险。每个人对能不能经受住以权谋私带来的利益诱惑,顶住上级腐败带来的心理压力,坚持党性,恪守良知,廉洁自律,拒绝变坏的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麻木不仁,必须高度警惕认真思考。
任何人为官从政,遇到什么样的上级和什么样的环境带有随机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官却是可以自主选择和决定的。一个人之所以会被上级带坏,说到底,要不就是出于自己的主动,自己本身就想贪腐,正好遇到上级腐败的机会,于是乘机积极参与;要不就是迫于压力的被动,虽不想腐败却害怕得罪上级,于是违心加入腐败团伙。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是源于自身思想道德上的缺陷,其后果都是违法乱纪滥用权力,成为背叛事业抛弃尊严、最终被绳之以法的腐败分子。
所以,高度重视制度反腐,倾心于制度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人精神层面的自警自省自律的积极作用。制度他律与个人自律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最理想的是使二者结为一体,共同发挥遏制权力滥用的作用。正因为他律不足,则更加凸显自律的重要。在制度尚不健全环境中,如果手中掌握权力,尤其需要敬畏道德,维护良知,强化抵制腐败的追求、勇气和担当,加强自我约束,遏制私欲膨胀,这样才能避免被不利的环境所误。
坚持廉洁自律,需要做到祛恶扬善,完全可以正确选择
只有选择并毫不动摇地努力实现坚持理想信仰,敬畏道德法律,恪守高尚情操,维护人格尊严的人生目标,才有可能避免做出攀附上级出卖人格,上腐败贼船,入营私团伙的行为,自然不会被腐败上级带坏。那么,一名正常人可不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呢?当然可以。因为人固然有因贪图个人利益而经不起利益诱惑,以致腐化变质的可能,但人也具有掌握并坚持正确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理性、认知积极服务社会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的智慧和自警自强自律以维护自尊的良知。这些主观意识都是反腐防变保持自律的有利条件。
是抑恶扬善毫不动摇地坚持廉洁操守,还是屈从权势同流合污借机以权谋私,关键在自己决意选择为善还是为恶。古今中外都有史实可以说明,在建立良好制度的过程中,人们出于各种内心动力而自觉、主动向善驱恶的道德实践,对建立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甚至以一己之力开制度的先河。例如美国由于大多数白人绝不容忍奴隶制度的理性和明智,才使废除奴隶制得以不断推进并最终彻底实现;我国正是有了邓小平同志等一批政治家坚持政治伦理的清醒和自觉,才彻底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开启了对既有制度的改革等等。在制度环境不良,政治生态不好时,也有官员能够始终坚守道德良知,拒绝贪赃枉法。例如在封建专制社会中,各朝各代依然不乏手握权柄却清廉自守的官员,人们耳熟能详的宋之包拯、陈希亮;明之于谦、海瑞;清之张伯行、于成龙等都是这样的人。
坚持廉洁自律,既需要认真学习,更需努力实践
一个人的廉洁操守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养成的,这个过程没有捷径,也没有止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需要的是持久艰苦的学习、修养和磨炼。应该承认,国家工作人员理解正确政治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并不难,关键问题在于坚持知行统一,自觉实践,提升思想境界。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是,必须始终坚持认真学习,更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实践。应该积极学以致用,时刻严格自律,把理念落实到思想上、党性上、道德上以及行为上,最终使正确政治思想、高尚道德情操内固为思维内容、外化为生活习惯,达到厌恶腐败、不想腐败的精神境界。
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是“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这和技艺的获得一样。当我们学习过了一种技艺时,我们愿意去做这种技艺,于是去做。就由于这样去做,而学成了一种技艺。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演奏竖琴而变成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勇敢的人。” 这个人通过学习、实践而精神成熟的规律,正是我们培养践行执政为民宗旨,坚持廉洁自律道德的必经过程。一个人能够遵循这个规律,在掌握权力的同时,也培养起严格自律恪守道德的习惯,就能达到无欲则刚和无私者无畏的境界,从而产生抵制和拒绝腐败的强大精神能量,在良知上和情感上排斥腐败,拒绝腐败。
坚定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在恪守廉洁品德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在强化道德修养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格外需要坚持定力。腐败本身的无耻,会驱使腐败上级对拒绝与同流合污,坚决不上贼船,有胆量抵制、批评直至举报他们的下级实施刁难、压制、打击,甚至迫害,必是直接的重大难题。坚持廉洁,应对腐败上级利用卑鄙手段造成的困难局面,不能退缩妥协,而应坚信党为巩固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不允许坏人当道腐败嚣张;坚信人民为实现自身利益,会善恶分明支持反腐倡廉;坚信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正义事业不可阻挡;坚信腐败分子永远不能一手遮天,强大力量在反腐败一方。事实也是如此,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是此长彼消的关系,严于律己勇于斗争敢于担当,决不搞团团伙伙,决不以权谋私者越多,腐败势力及其影响就会越弱,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和大环境就越好,道德修养的困难和廉洁自律的阻力就越小。
简而言之,身为官员,只要坚守做人为官的道德底线,自己不想腐败,坚持廉洁自律不动摇,就不惧任何腐败因素的影响,即使身处制度尚不健全的环境,即使面对腐败上级的影响,也不会被带坏,沦为腐败分子。
(本文刊载于《检察风云》杂志2015年第17期)
上一篇:
杨澜:相信时间的力量
|
下一篇: 客座总编辑十周年之敬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