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珍贵的东西”。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人对“宝”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以金钱为宝,有的以碧玉为宝,有的以美女为宝,有的以信念为宝,有的以高官为宝,有的以不贪为宝,有的以人才为宝……视何为宝,见一个人境界之高下、格局之大小、品格之优劣。尤其是领导者,以何为宝,更关系到事业之成败,国家之兴衰,人民之福祉。
《资治通鉴》有载,周显王十四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相约打猎。魏惠王问道:“齐国有什么宝物?”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们魏国虽小,尚且有一寸左右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十二乘范围的就有十枚。齐国这样的大国,难道就没有宝物吗?”齐威王说:“我所认为的宝物与大王的不同。我的臣子中有个叫檀子的,派他镇守南城,楚人就不敢侵犯齐国,泗水一带的诸侯都来朝见;我的大臣中有个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塘,赵人就不敢到黄河边捕鱼;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人、赵人深感畏惧,以祭祀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我的大臣中有个叫种首的,派他负责社会治安,防备盗贼,于是道不拾遗。这几位大臣,能光照千里,岂止十二乘呢!”一席话让魏惠王羞愧难当。
对“宝”的不同认知,决定了魏、齐两国不同的命运。魏惠王虽然接手一个强大的魏国,由于他自视甚高、好大喜功、以物为贵、耽于享受,魏国逐渐走向衰败。史载,他执政期间“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多里,南辱于楚”。更重要的是他不珍爱人才,贤才最后都被别国重用。而齐威王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对内革新政治,对外开疆拓土,很快使齐国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视物为宝,宝聚而人散;视人才为宝,物散而人聚。人聚无宝而有宝,物聚有宝而失宝,这也是“魏惠王、齐威王论宝”给我们的启示。
《明太祖实录》中有一段马皇后劝诫朱元璋的话,也道出了“何以为宝”。说的是,朱元璋的部队攻克了元朝的首都,不少人把缴获的金银珠宝送给他。朱元璋看到这些宝物喜形于色,陶醉其中。这时,马皇后劝他说,这是元朝的宝贝,为什么会落入你的手?可见财宝非真正之宝,贤才才是宝中之宝。但愿你能得贤才相伴,共商大事,共保国家,这才是真正的宝呢!朱元璋醒悟道:“皇后之意,朕知之矣,但谓得贤为宝矣!”马皇后看重的不是财宝,而是得贤才治理天下,确非一般的见识。
以财为宝,贪财必腐;以色为宝,迷色祸身;以物为宝,玩物丧志。唯有以人才为宝,广纳人才,治国理政,人才济济,方为至宝也。
上一篇:
“王大”思维
|
下一篇: “嘉昆太”合力打击非法行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