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些人,总喜欢拿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和猜度别人,正如《世说新语·德行》中体现出来的“王大”思维。王大者,会稽刺史王恭的族叔也。一次王恭从任上回来,王大去看他,见到王恭正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便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不缺竹席,能不能送我一张?”王恭没有当即回应。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那张席子给王大送了过去,自己便没了竹席,只好坐在草垫上。王大后来听说此事十分懊恼,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那里竹席多着呢,所以才向你要的。”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王大索要竹席,源于他的思维定式:“卿东来,故应有此物。”依此逻辑,从山区来就应多有山珍,从海边来就应多有海馐。实际上,这般推想的结果往往是有误的。仔细回顾一下,从古至今,类似的事情又何止一桩?
《古今笑史·迂腐第一》记,唐代皇族后裔李载仁,“性迂缓,不食猪肉”,一次见家中“部曲相殴”,载仁怒,命急于厨中取饼及猪肉,令相殴者对餐之。复戒曰:“如敢再犯,必于猪肉中加之以酥。”在李载仁的思维里,自己不吃猪肉,那别人肯定也不爱吃,故命人吃猪肉以示惩罚,令人啼笑皆非。
另有《世说新语·规箴第十》记,东汉末,名士陈纪父亲去世后,哭得死去活来,母亲心疼他,在他睡着了的时候,拿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恰在这时,贤士郭林宗前去吊丧,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当代杰出人物,各地人都向你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呢?”说完便拂袖而去。在他眼里,父亲刚去世便盖着锦缎被睡觉就是大不孝。因郭林宗的评说,陈纪家“自后宾客绝百所日”。原本是个误会,但在“王大”思维的作用下,却成了一个道德污点,可见问题之严重。
有人曾作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答曰:念“涞”。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言:根本就没有这个字!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涞”字高得多。那问题出在哪里呢?这就是“王大”思维在作祟。三点水加一个“来”念作“涞”,这是汉字中典型的“左形右声”字。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式便悄悄地左右了答题者的思路。因此,面对上述发问时,应答者多半会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思考。
尽管上述被“王大”思维左右了的思路,很快便会在人们的恍然大悟中得到纠正,但有些时候在有些人身上,被左右了认知的结果很可能难以纠正甚至是致命的。当年,曹爽派李胜去探视司马懿,司马懿假装生病,卧床不起,一副去日无多的衰相,骗过了李胜的眼睛、框定了曹爽的思维,最后其政变成功,将曹家天下变成了司马氏的江山。这当中固然有伪装之功,但“王大”思维误人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王大”思维的根子在于僵固型心智。倘若这事发生在一般人身上,把话说开,把理弄通,也就解了。但是,倘若其在拥有决定权的人身上作祟与发酵,最终很可能会误人误事。因此,务必高度警惕。
上一篇:
大明宝钞的诞生与衰落
|
下一篇: 以何为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