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图片 > 室外控烟从“共识”到“共行”

室外控烟从“共识”到“共行”
作者:张钰梅     时间:2025-06-12

公共场所控烟一直是一个社会性议题。202412月,上海市爱卫办、市健康促进中心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推进无烟健康环境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公共场所控烟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与此同时,某明星在公共场所阻止他人吸烟引发纠纷的事件,也让人们对公共场所吸烟的规范和管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物》公众号也于前段时间发起了“我的禁烟故事”的征集,意在了解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过的公共场所吸烟行为,以及为了控烟付出的努力。这种种事件背后,都反映出当前社会在公共场所控烟方面的持续探索。

 

我国控烟政策的演进

早在2003年,我国就正式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成为我国控烟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推动公共场所控烟工作。

2011年,卫生部印发《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了室内公共场所禁烟的基本要求,为各地开展控烟工作提供了依据。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有力推动了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4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提出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等也全面禁止吸烟。虽然该条例尚未正式颁布,但它体现了我国全面控烟的决心和方向。

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出台了地方性控烟法规,对公共场所禁烟的范围、措施和处罚等作出了详细规定。例如,北京市的控烟法规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上海市对室外部分区域的吸烟行为进行了规范,此次九部门联合发文则进一步加强了室外二手烟控制。

根据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9月,我国24个省份出台了省级控烟相关法规,254个城市出台了市级控烟相关法规,体现了各方为构筑无烟、健康的生活环境所做的努力。

 

公共场所控烟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控烟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对控烟规定执行不力,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顾客的吸烟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吸烟者对控烟规定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这是“个人自由”而不愿意遵守。因此,控烟纠纷时有发生。

例如,20213月,肖女士在某火锅店就餐时,因制止邻桌顾客在店内吸烟,被后者言语侮辱,甚至向其泼洒火锅油。调解无果后,肖女士将记录事件经过的视频发到网上,最后警方介入调查,涉事门店罚款5万元,吸烟男子向肖女士道歉并赔偿1000元。

20239月,一名男子在上海地铁站内吸烟,一名医生发现后,根据上海控烟法规——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任何个人可以要求吸烟者停止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劝阻该男子,但未果,便将该男子吸烟的视频发布在了网上。之后,该男子以肖像权和名誉权受侵犯为由提起诉讼,要求该医生删除侵权内容,赔礼道歉,并发布声明,同时承担精神损失费、医疗费和诉讼费。法院经审理认定,此曝光之举系出于公共利益,未捏造、歪曲事实,也未使用侮辱性言辞,故驳回了全部诉讼请求。

这些纠纷都体现出在公共场所控烟过程中,部分吸烟者对他人的劝阻存在抵触情绪,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共场所的和谐,也给他人和自身带来了困扰和伤害。同时,在公共场所控烟方面,无论是公众个人的意识还是有关部门的监管,都还有待提升和改善。

 

上海控烟政策的创新举措

上海此次九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针对室外排队等候区等八类重点场所明确规范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本市“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这是国内第一个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的省级多部门联合发文,具有开创性意义。

根据市爱卫办、市健康促进中心开展的市民万人室外二手烟调查结果,市民在室外遭遇二手烟最多的前5个场所,分别为室外排队等候区域(如景区、饭店、饮品店等)、人行道和路口红绿灯等候区域、室外游乐场、公交车站、商场及商务楼出入口等。这些场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二手烟的危害范围更广。上海的这一举措,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精准回应。

以室外排队等候区为例,《通知》要求对景区、饭店、饮品店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加强烟草危害健康知识及控烟劝阻技能培训,在排队区域增设劝阻吸烟及烟草危害相关健康提示。这一规定不仅能有效减少二手烟对排队人群的危害,也能提升市民的控烟意识和能力,为无烟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在人行道和路口红绿灯等候区域,《通知》要求在有语音播报提示的路口增设不吸“游烟”的提醒,由控烟志愿者开展劝阻,引导吸烟者自觉遵守规定,减少“游烟”现象。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公共环境,还能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

对于室外游乐场,《通知》要求把“不随处吸烟”写入游客须知,对园区职工加强烟草危害健康知识及控烟劝阻技能培训,由园区管理方安排专(兼)职控烟工作者在游乐场开放期间进行巡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游玩环境,保护他们免受二手烟的侵害。

可以说,上海的室外控烟令是对公共场所控烟的一次重要升级,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公众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共赴健康之约

事实上,公共场所控烟不仅是一个涉及公众健康、社会文明和法律规范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据第九份《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统计,烟草流行是世界迄今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每年导致全世界800多万人死亡,每6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烟草,其中有700多万人的死亡是源于直接使用烟草,有大约130万人是接触二手烟雾的非吸烟者。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严格的措施。

新加坡是世界上控烟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环境局规定,娱乐场所经理或经营者看到有烟客违法,或接获其他顾客投诉,必须采取行动,上前劝阻;在禁烟区吸烟将受到200新元(约合1000元人民币)的罚款;抽烟者如果对执行禁烟令的经营人员加以污辱、威胁或阻挠,将被控上法庭,可面临高达1000新元(约合5000元人民币)的罚款或监禁6个月的处罚;对没有严格执行戒烟规定或及时劝阻吸烟者的经营者,也会进行一定数量的罚款。

日本的禁烟措施也十分严格。所有在公共场所吸烟被发现的,将面临50万日元(约合2万元人民币)的罚款;烟头必须丢在指定的地方,否则将面临严厉的处罚。东京奥运会还推出了日本历史上最严格的禁烟规定,不仅公共场合全面禁烟,而且有些企业和学校不再录用吸烟者。

爱尔兰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法规定无烟工作场所的国家。此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通过省或州级立法措施实现无烟化。纽约自2003年推行禁烟令后,烟民人数大幅减少,新加入烟民大军的青少年人数持续下降。美国各地对违反规定使用电子烟的人罚款额度基本在50美元到500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356元—3560元),极大地强化了禁烟效果。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实现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0%的目标。对此,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控烟氛围,才能不让烟雾“入侵”公共空间,真正实现公共场所无烟化,进而保护公众的健康不被侵害,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