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红楼梦》都称得上是一部旷世杰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不过,《红楼梦》的解读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自诞生以来,后世诸多学者从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乃至中医药学的角度,倾尽一生所有,只为了替这部经典巨著留下独到的诠释。法律文化学者柯岚即是其中一位。她长期致力于从文、史、哲、法的角度解析清代法律与社会构成,并展开了她对《红楼梦》的深度研究。于是,就有了《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以下简称《命若朝霜》)的诞生。
葫芦案与官场生存法则
“命若朝霜”出自曹植名作《送应氏二首》,原文为“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本书以此来形容清代女性命运的不公,大约也是贴切的。《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名为“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写的既是当时屡见不鲜的拐卖妇女儿童案,也是逼良为娼的人伦悲剧。这里的“葫芦”意思是“糊里糊涂”。但其实,这起案件从发生到审理的全过程,却并不像字面上那么糊涂。刚刚被任命为应天府知府的贾雨村出于仕途经济的考虑,背弃了他对甄家许下的承诺,放过了拐卖儿童的重犯,亲手把富家幼女甄英莲推入了命运多舛的火坑。
放在清朝的背景下来看,“葫芦案”的出现绝非偶然事件,而是彼时盛行的仕途经济的“正道”,是做官之人为了保住官位,必须时刻牢记的官场生存法则。换句话说,想要升官发财,保住世代的荣华富贵,首先必须与当地的豪门大户结成同盟、沆瀣一气。而真相是否大白于天下,则是无关紧要的题外话了。或许,这就是曹雪芹眼中的世界。换句话说,他从来不是只知道风花雪月、不关心民生疾苦的富家公子。在他眼中,那个时代昏聩、黑暗,没有任何希望。而恰恰就是在这样毫无暖意的世道下,《红楼梦》缓缓地拉开了它的序幕。
一段无法自主的姻缘
谈到《红楼梦》,绕不开的话题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百转千回的情感纠葛。如果将整部书比作“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自然而成的悲剧”,那么宝黛的命运无疑就是悲剧中的悲剧,“其中既没有蛇蝎小人的作祟,也没有意外变故的袭来,只是各种普通的人物因为各自人生态度的不同而酿成的悲剧”。纵观古代中国,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毕竟,旧式的婚姻并不单纯。它和功名仕途一样,既是壮大家族势力、延续血脉香火的头等大事,也是两个地位、家世势均力敌的家族之间的较量。通过儿女的婚事,门第相当的两家人走到一起,携手并进,结成稳固的利益同盟。
《红楼梦》开篇,写到宝黛初见。两个人一见面就觉得非常投缘,似乎早已暗暗埋下了情感的种子。但要真正说到婚姻,就不那么简单了。来看看当时的法律制度。尽管明清两代法律明令禁止表亲之间通婚,但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偏偏网开一面,誓要将“亲上加亲”的做法进行到底。如此一来,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产生了冲突,导致国家法形同虚设,很难起到真正的法律效力。于是到了乾隆五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止表亲结婚的法律条文,反倒采取不干涉的态度,“由人民根据习俗自主选择”。
并不如意的富家千金
即便如此,宝黛二人还是无法顺利走到一起。传统中国是父系家长制的社会。林黛玉偏偏“一无所有”,既没有兄弟姐妹,又在幼年时失去了父母双亲。按照清朝法律的规定,贾母就成了她唯一的监护人。很难想象,如果离开了外祖母的照顾,像林黛玉这般孤苦伶仃的病弱女子,如何在这个举目无亲的世界上活下去。这意味着,只要贾母还在世,她的婚事就有了保障。但事实上,直到《红楼梦》前八十回结束,我们仍然没有看到贾母对宝黛婚姻的态度:她应该不会反对,但却没有做出明确的安排。
或许,这就是曹雪芹的态度。很难说,他会如何处理二人的婚事,但至少“他的创作不可能违背逻辑,尤其是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或者不妨说,他的见识早已远远地超越了他的时代。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宝黛的爱情固然美得一塌糊涂。但若是回到清代,则是莫大的罪孽。就像柯岚所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曹雪芹虚构和想象出来的乌托邦,在300年前的清代并不真实存在。彼时,世家大族的适龄女子往往只能待在绣楼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父亲兄弟几乎很少见到其他异性。甚至,就连在春天离开房间到花园里小憩,都是叛逆之举。
超越时代的爱情
反观《红楼梦》,曹雪芹所要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梦幻场景:贾家的女儿们自由自在、呼朋引伴,在偌大的园子里结诗社、烤鹿肉、赏雪、葬花、饮酒行令,好不快乐——显然,这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更为彼时清代盛行的礼法制度所不容。至于人人艳羡的自由恋爱,则更是离经叛道、置家族的荣耀于不顾,是天理难容的大罪。
由此可见,《红楼梦》不仅是一部融合了大量诗词歌赋的文学典籍,也是一面反映清代法律制度、社会状况的镜子。曹雪芹之所以会留下这部奇书,或许并不仅仅在于彰显自己高妙的文学成就,更在于完整、细腻地阐述彼时独特的社会状况。如果我们不将它与清代盛行的法律制度、社会状况相互佐证,其结果必将是对文学经典的误读。就像柯岚所说,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写作,任何一位作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当时社会法律背景的限制”,单纯去完成一部只以诗词歌赋取胜的文学作品。更何况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红楼梦》的目的,恰恰是通过全方位地再现那些柔弱女子的命运,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上一篇:
时间都去哪了
|
下一篇: 从英国走向全球的蒸汽火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