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科幻电影《时间规划局》说的是在未来的世界里,时间不仅成为了一种珍贵的可交易的货币,每个人的生命时间被精确地记录和管理,更成为了人类无形的压力,一般人只有通过工作、交易等方式来赚取更多的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承受着对时间的匮乏感,因此他们长期处于极度焦虑当中,终其一生被时间束缚着。
时间匮乏的困境
我们并非活在电影所虚构的世界中,但在现实里也总会因为时间不够用而感到无助、焦虑:工作日的每天早上,从一睁眼就开始处理一件件事情,如工作上的汇报总结、出差见客户等,生活上的家庭会议、理财规划等,好像永远都做不完,感觉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当匆忙地度过了一天,也是在压力中入睡;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想要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却累得没有精力,有时还要继续加班学习,夜不能寐——随着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多,我们要完成的事越积越多,时间就变得越来越稀缺。
2017年心理学家威兰斯把以下的精神状态称为“时间匮乏”:人们因为感到时间稀缺而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感到不幸福、焦虑甚至失眠,然后将精力花费在调节心理状态上,不仅工作效率无法提升,生活状态也让人不满意。
心理学家沙利夫认为,在无意识中,这种心理压力会推动我们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行为,如为了节省时间去吃快餐,停掉健身计划,不进行深度思考,选择刷短视频而非观看电影等,结果我们更不快乐。
什么导致时间匮乏
当讨论时间匮乏的源头时,我们也许会想到负担的任务过多、缺乏时间管理、不正确利用碎片时间等,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时间匮乏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而是那些在大脑中看待时间的观念为我们埋下了陷阱,以下是心理学者基姆与马尼奥利的分析。
首先,我们很容易把时间看作是一种能换取金钱的资源,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能带来经济回报的事情上,以最大化时间的收益,这样就促使我们穷尽时间来换取金钱,最终让我们陷入时间匮乏中。即使我们内心不这么认为,但在环境的影响下,也容易被这种思维所影响。
其次,我们往往会设置一些目标,在努力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减少幸福感并导致时间匮乏。这是因为我们在过程中投入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加上对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增加我们的不幸福感,而这种不幸福感会促使我们做出其他补偿性行为,如吃大餐或刷剧,以暂时提高幸福感,然而这些行为反倒消耗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感到更加紧迫和时间匮乏。如果这些目标不是我们真实渴望的,而是来源于家庭、社会的期望,那么整个过程所承受的压力和为了缓解压力而花费更多的时间,都会增强我们的时间匮乏感。
再次,工作日我们忙于工作,深深地期待着周末的“自由时间”,这种期待会加强我们对当下的逃避,也许会通过看手机、听音乐、发呆等来消磨这些痛苦的时间,然而这样的行为会使我们忽视当下的自己和身边的事。到了晚上,可能难以回忆起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周围发生了什么,只是觉得自己忙忙碌碌、懵懵懂懂地过完了一天,但没完成的任务还有一大堆,从而产生焦虑和遗憾的情绪,感受到时间的匮乏。
如何改变时间匮乏的心态
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想要改变时间匮乏的心态,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与时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持续性地感到能将更多时间分配在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上,这样就能逐渐改变自己与时间的关系,会感觉时间好像流逝得更慢,自己也拥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想做的事。
学会“时间自治”
心理学家卡罗尔·莱芙指出,“自治”是人的基本需要,而“时间自治”能让我们拥有管理、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从而感觉到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对抗时间匮乏感。
方法是“放缓呼吸、专注当下”,从而产生“延展”时间的功效,感觉时间流淌得更加缓慢。例如“专注当下你所接触的人”,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同事一起度过而非挚友,这样会出现自我防御和缺乏深层对话,莱芙的研究表明,影响我们的充实感和幸福感,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公司有没有好朋友以及是否喜欢自己的领导。所以,我们上班时应该专注于与同事、领导当下的互动,对他们多点诚挚的微笑和积极沟通,试着跟有潜力成为朋友的同事谈论一些和工作无关的话题,开展深度对话。在工作中“专注当下的事情”,打个比方,当我们需要阅读和研究大量资料或文献时,如果查看已经读了多少页或者担心是否达到了汇报目标,那么注意力便会从内容转移出去,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思考和细品内容的关键点。
另外,我们在匆忙的生活中要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去“花时间”,重新感受“时间自治”,把时间放在有个人意义的事情上。例如一名健身爱好者,最近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即便如此,他也可以坚持早上提早一个小时起床,到户外进行有氧运动,周末抽空到健身室训练,这样做也许旁人觉得很疲劳,但对于他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也避免了因忙碌而对“自治时间”产生失控感。
重塑“时间幸福感”
幸福感能让我们觉得自己足够充实地度过每一秒,这是心理学家莫吉尔纳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购买体验,如旅行、参加演唱会比购买物质财富,如名牌手提包、昂贵手表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主动休闲活动,如社交、运动比被动休闲活动,如看电视、小睡带来更多的充实感;分享经历比独自经历更能带来满足感,与朋友交流的时间会带来的潜在幸福感。
另外,莫吉尔纳非常推荐“鸟瞰整体时间”,当人们以更高的视角观察时间,会发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仅仅是人生轨迹上的一个个点,它们共存并共同构成我们的整个生活故事。“鸟瞰整体时间”可以提升幸福感,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看到源远流长的人生,减少因时间所带来的紧迫感,不再局限于当前的有限时间,而且将时间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的全貌,更容易在心理上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从而增强对生活意义的感知。
设定“默认模式”
哈佛商学院助理教授阿什莉·惠兰斯建议人们设置适合自己的时间默认模式。
首先,设置“个人默认模式”,即对不会自动参与的活动设定一套规则:如不在计划内的活动,可将“个人默认模式”设置为拒绝;如对工作中不太重要的小项目设置为拒绝;如为每月出差的频率设一个上限,如果突破上限就拒绝;如在私人时间里,先计划好一定数量的社交活动,如果接到更多邀约就拒绝。
其次,设置“电子默认模式”,即将所有电子设备的默认状态设为静音或免打扰模式,努力做到每隔三小时或在自己设置的一段时间后再查看信息等。坚持这个习惯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即使不频繁地看信息也不会影响什么。
总之,时间的长度难以改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有太多需要做的任务,感到时间匮乏也许是常态,但是如何认知并使用有限的时间,会深刻影响到我们对“时间都去哪了”的主观理解,我们只有重新思考时间的意义,建立适合自己的时间模式,才能真正掌握时间的主动权。
(本文作者系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作家,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特聘专家)
上一篇:
毒品阴影下的“棋局人生”
|
下一篇: 法律视角下的《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