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兴趣领域潜藏的安全隐患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从街头巷尾暗藏风险的“抓娃娃机”,到虚拟空间瞄准“追星族”的“明星QQ骗局”……看似寻常的娱乐活动背后,存在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新挑战。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为指引,聚焦未成年人兴趣领域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一方面通过推动治理,规范“抓娃娃机”产品质量及运营模式,严肃整治不良商业行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另一方面拨开网络迷雾精准打击涉“饭圈”诈骗,筑牢未成年人追星活动的法治防线。“双向奔赴”的守护行动,既是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刚性保障,更是通过法律监督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的创新实践,让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在法治阳光下绽放健康光彩。
当“问题玩偶”出现在枕边
“抓娃娃”是深受青少年群体喜爱的一项游戏。但你是否认真观察过游戏机橱窗里的“娃娃”呢?其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娃娃”真的安全吗?
2024年,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紫丁香”未成年人检察团队依托未成年人检察综合履职优势,开展了“抓娃娃机”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专门治理工作。
此前,在办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紫丁香”未检团队的检察官在审查案情的基础上,经常通过与涉案未成年人谈心谈话,进一步了解罪错未成年人或未成年被害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出入的场所等情况。为了快速拉近和未成年人的距离,检察官往往会选择一些轻松的话题切入。
“你平时都做些什么?有喜欢的娱乐活动吗?”谈起兴趣爱好,孩子们总能打开话匣子。检察官在多起刑事案件的谈心谈话过程中了解到,“抓娃娃”成为青少年群体的流行游戏项目,吸引了许多未成年人参与其中,不少涉案未成年人曾在辖区内的“抓娃娃机”店铺消费时抓取到质量很差的“三无”毛绒玩偶。
这条“聊”出来的公益诉讼线索被检察官敏锐地捕捉到,“紫丁香”未检团队随即对该线索开展核实排摸。
“紫丁香”未检团队检察人员前往全区10余家综合商场、游戏厅等不同类型经营场所,通过录像、拍照、购买采样等方式开展证据固定工作,对商场或店铺的“抓娃娃机”内的毛绒玩偶等产品进行了广泛调查。
“对于儿童玩具安全,有关部门已出台专门国家标准,标准涵盖机械物理性能、易燃性、化学性能、电气安全、卫生和辐射防护等多个方面的安全要求。不少参与‘抓娃娃’游戏的未成年人,在抓到玩具以后不仅会时常把玩,还可能放在床头、桌面等长期接触的地方,这类玩具理应遵循国家标准。”检察官介绍。
经过排摸,“紫丁香”未检团队发现,辖区多家“抓娃娃机”内的玩偶产品存在无合格证和中文警示标志,没有标签,或标签上的产品成分、生产厂商信息不完整,金属类、塑胶类玩具没有“3C认证”标志等情况,部分“抓娃娃机”经营者未依法履行备案登记手续。以上问题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游戏游艺设备管理办法》的规定,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埋下了隐患,侵犯了未成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调研得到的辖区内“抓娃娃机”运营及产品质量问题,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相关单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相关“抓娃娃机”店铺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开展排摸、加强日常巡查监管,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位。
为厘清“抓娃娃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问题的监管职责范围,尽快开展整改工作,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与相关部门联合召开“抓娃娃机”涉未成年人权益侵害专项整治协商会,各方就各自职责范围、治理活动中的痛点、难点及加强协作配合等事项进行协商。
相关行政部门一致认为,检察机关发现的“抓娃娃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问题不容忽视,必须严肃整治,协商会后立即结合检察建议对涉案场所进行现场核查、拍照取证、立案调查,督促经营者积极改正。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整改后,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对区内“抓娃娃机”店铺进行“回头看”,此前发现的无备案经营、三无玩具产品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改。“紫丁香”未检团队检察官说:“我们会继续履行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职能,织密未成年人娱乐消费热点领域保护网。”
添加“偶像”QQ之后
短视频里刷到“明星”的QQ号,添加后却被“律师”指控侵犯明星隐私,随后还有“警察”以查案为名要求转账……或许在大多数成年人眼里,这一套“连招”只是荒诞的把戏,但对于许多涉世未深、热爱追星的未成年人来说,这极易使他们信以为真,落入骗局。
2024年2月,有家长带孩子前往浦东公安机关报案,称孩子在网上被敲诈了。小雪(化名)是一名只有11岁的未成年人,案发时正在爷爷奶奶家玩手机,无意间刷到了一条关于某明星的短视频,视频里出现了“明星”的QQ号。出于好奇,小雪立即添加了“明星”为好友,可对方却说自己是“律师”,称小雪的行为涉嫌侵犯明星的个人隐私。随后,该“律师”通过语音聊天引导小雪使用爷爷奶奶的微信向其转账,并威胁小雪如果不照做就会报警。在对方的恐吓下,小雪陆续进行8笔转账,共计上万元,直到被家长发现。
警方侦查后,锁定了陈某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2024年以来,还有4名未成年被害人遭遇了和小雪相似的骗局并陆续报案。犯罪嫌疑人陈某某等人相互配合,通过短视频引流,吸引被害人添加“明星”个人社交账号或者粉丝群,冒充明星、律师以侵犯明星个人隐私为由私聊被害人,甚至出示伪造的证件,冒充警察,要求未成年被害人使用家长或其他成人的手机配合调查并进行转账。
经审查,自2024年1月至案发,犯罪嫌疑人陈某某等5人相互配合,共计骗得5名未成年被害人9万余元。2024年11月22日,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陈某某等5名被告人提起公诉。经检察官释法说理,被告人积极退赃退赔。当年12月10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该案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陈某某等5人均获有罪判决。相关判决已生效。
这起案件涉及“追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诈骗未成年人财物”“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情节,广大未成年人及家长对此应充分警惕。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思想较为单纯,出于猎奇心理或对明星偶像的喜爱,易被引流视频带进圈套。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和足够的判断力,犯罪分子威胁恐吓的话术也更容易奏效。
在办案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对该案未成年被害人家长同步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检察官提醒家长,“追星”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常见,不法分子正是瞄准了这一点,以添加明星私聊、拿明星签名照、参加明星举办的活动等为噱头,引导未成年人上钩。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角色,特别是在孩子对明星产生浓厚兴趣的追星阶段,家长需要给予其正确引导,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其树立健全资金安全意识。
上一篇:
进一步探索新供给方式助力青年安居
|
下一篇: 匿名化数据的全流程再识别风险防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