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增刊 作者:张程 来源:检察风云
个人简介
陈苹,2004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原闸北区检察院工作,2005年开始从事公诉工作。十三年来,地从一名普通的书记员,成长为全市公诉条线最年轻的科长,2015年被调任市检察二分院公诉处副处长。多年来,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公诉人、上海市优秀公诉人、市三八红旗手、市禁毒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办理的案件先后被评为市十佳公诉庭、市十佳诉讼监督案例………她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在公诉岗位上屡创佳绩。
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记者见到了曾经本市“最年轻的公诉科长",如今的二分院公诉处副处长陈苹,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位雷厉风行、气势夺人的锋芒人物,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位看起来有些瘦小的女检察官,有着极大的亲和力,说起话来和风细雨,但却总能切中要害。尤其是谈到办案时,“最年轻公诉科长”该有的意气和干练便显露了出来,一件件一宗宗,都能条分缕析,透彻明白地讲给你听。与接触到的大多数采访对象所不同的是,陈苹是少有的“不诉说自己”的那一种人,她能倾听和洞察到交谈对象的想法,并克服“诉说自己”的冲动,与对方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这种独有的观察和沟通能力相信也是其多年办案过程中所锻炼出来的过人之处。
洞穿大案
“中晋系”公司集资诈骗案是陈苹最近处理的大案之一,是国内继“e租宝”之后又ー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特大集资诈骗案。
“中晋系”案件不仅涉案金额大,波及面广,而且迷惑性强。“中晋系”旗下涉及100多家公司,经营业务范围涵盖基金、保险、航空、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多个领域,这些“高大上”的业务不仅名头光鲜,似乎也有着不错的经营业绩。除了旗下的这些公司之外,“中晋系”资本还通过战略入股的方式取得了3家港股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并以此对外宣称,未来将逐步把集团下的优质资产注入这些上市公司,最终实现公司的整体上市。
然而表象之下却有另一副面孔。在徐某等主犯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后,陈苹及其团队在第一时间便提前介入侦查,通过对案情的仔细梳理,初步认定“中晋系”案件是一起非法集资诈骗性质的案件,并以此确定了新的侦查方向,全面引导公安机关展开侦查取证。
区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关键点在于: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陈苹及其团队在提前介入该案之后发现,虽然“中晋系”的操作模式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都有投资项目作为支撑,且与以往其他集资案件不同的是,主犯徐某个人挥霍的金额与最终未能兑付的本金相比相对较少,但是仔细审查这个公司的经营流水后发现,多数业绩或是由“中晋系”内部关联交易所产生,实际上就是“左手倒右手”的虚假业绩,或是向第三方购买所谓的业绩。这种业绩不仅不能带来经营效益,而且为虚构业绩还要支付高额成本,显然无法支撑公司偿还投资人的本金和利息。陈苹及其团队据此初步认定,“中晋系”公司的模式本质就是“庞氏骗局”。
在同步引导侦查取证的过程中,陈苹及其团队始终坚持把重点落实在客观证据的收集上,要求公安机关将“中晋系”案件中涉案的所有电脑和手机聊天记录进行恢复,通过对客观证据的收集固定以进一步查清徐某和高管团队之间的共谋情况。在侦查阶段后期及审查起诉阶段初期,徐某等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翻供,对各自的主观认知产生了各种辩解。但陈苹及其团队用了整整两周时间,在从电脑和手机中恢复出的数千G电子数据中,找到了十分关键的两份证据。一是徐某在“第三次合伙人大会”上的讲话录音被找到。这份重要材料证实:徐某明知公司不可能盈利,甚至并没有盈利的计划,而是希望通过虚假业绩的包装让公司在香港上市,让股民接盘来完成其商业模式的“最终救赎”,显然这是一条一骗到底的路。另一份“千亿市值动员大会”的录音资料显示,徐某明确告诉管理层,公司的资产端和负债端严重不匹配,并要求管理层一面继续虚造资产、虚造业绩,为上市做准备;一面则继续加大吸收投资人资金的力度,以维持公司的运转,而高管们也在会上一一立下军令状。通过这份录音可以证实,高管层其实早已知道公司的真实情况,却仍然在按照徐某的指令继续造假,继续进行集资诈骗。
徐某所阐述的资本运作图景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通过将公司包装上市,由股民埋单,在逻辑上似乎存在可行性。而且公安机关在抓捕“中晋系”高管时,“中晋系”尚未爆盘,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认为,只要让徐某继续推进,其商业模式完全可行。更有甚者认为公安机关的介入才是导致“中晋系覆灭的主要原因,认为政府的手伸得太长了。面对这些错误认知,陈苹及其团队在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徐某在庭审中如果能够全面供述,自剖其营造的骗局,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老百姓的疑惑,也更能起到警示作用。经过几轮的庭前较量,陈苹及其团队凭借扎实的证据链,彻底攻破了对方企图顽抗辩解的侥幸心理,最终徐某及高管团队当庭全部认罪,庭审过程也非常顺利,后期的舆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中晋系”案件现在看来似乎案情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罪名也清楚明白,但这一切都是在对“中晋系”极其复杂和庞大的业务进行了艰难的分析和归纳之后得出的结果。这背后是陈苹及其团队付出的巨大努力。
十年基层磨炼
突出的办案能力得益于大量的实践和学习。在区级检察院公诉人岗位上的10年时间里,陈苹办理各种类型的案件不计其数。也因此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公诉人、上海市优秀公诉人、市三八红旗手、市禁毒工作先进个人等荣普称号,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
让陈苹印象最为深刻的案件有三起。第一起是陈苹第一次独立办理的一起案件,该案中涉案男子声称其销售的一种设备可以让打长途电话更便宜,公安机关在电信公司查过之后发现并没有这种产品,于是以合同诈骗的罪名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受理案件后,陈苹照例去提审了这个犯罪嫌疑人。该男子承认该设备并非来自电信公司,但辩解称,其预先购买了电信公司销售的长途IP电话卡,并将卡号和设备绑定,每次拨打电话之前设备会自动加拨IP号码,以此实现降低话费的功能,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绑定了长途IP电话卡的拨号机。
陈苹在审查了全案后,认为虽然电信部门没有这种设备出售,但仅凭此尚不足以排除犯罪嫌疑人的辦解,于是要求公安机关请权威部门对嫌疑人销售的设备进行解析。公安机关将设备送到权威部门进行鉴定后发现,送检设备中输入了IP电话卡号确实可以让打长途电话更便宜。最终公安机关对该案子做了撤案处理。
办的第一起案子就做了撤案处理,让陈苹感触颇深,让她在今后的办案过程中更加细致、更加谨慎,同时对于嫌疑人的辩解也更多了一份倾听和关注。
第二起案件是一起故意伤害案。这起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被害者是一名小偷而加害者是失主。失主在小偷被现场群众完全制服之后返回家中拿刀将小偷刺成重伤,最终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刑。
案件办完后,陈苹面对的是潮水般涌来的指责。许多人打电话骂她、诅咒她,言辞不堪入耳。因为在善良的老百姓眼中,失主打小偷即便有错,也情有可原,被处以刑罚,情感上接受不了。面对不理解,陈苹心里满是委屈,倔强的她第一次默默地伤心落泪了。但是冷静想一想,她始终认为,老百姓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一定是自己在办案过程中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可能是释法说理时过于生硬,也可能是在阐释情理法时过于理性,导致与老百姓情感上缺乏共鸣。追求完美的她在心情平复后,反复回看庭审录像,反复琢磨庭审中的每一句话,站在老百姓的视角反复审视。经过这件事后,陈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她发现共鸣并不是意味着去刻意制造双方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契合点,而是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倾听,去沟通,去启发。
第三起案件是臧某等三十余人涉黑贩毒案。这是陈苹办理的第一起大要案,也是当时轰动上海的敏感案件。涉案人数多、作案次数多、认定难度大、社会影响大是这起案件的最大特点。从事公诉工作仅3年的她顶住各种压力承办该案。引导侦查,她有条不素,从容驾驭;案件审查,她细致缜密,论证充分。案情汇报时,同行们惊讶于她清晰的思路和好记性,即便是细节问题,也都熟稔于心。最终,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受到了法律惩处。其中立案监督的1人,被判处无期徒刑;追诉到位的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至十六年;建议上级院启动审判监督抗诉程序1件,建议区法院自行再审1件,均获改判。因为监督工作卓有成效,此案被评为上海市十佳诉讼监督案例、最高人民检察院优秀诉讼监督案例。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次次挑灯夜战。这个案子,让年轻的陈苹更加懂得担当的背后是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办案之外带好队伍
陈苹2004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原闸北区检察院工作,2005年开始从事公诉工作。此后,她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从公诉部门的一名书记员,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公诉人。2011年,年仅33岁的陈苹被任命为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成为了当时本市最年轻的公诉科长。
年轻的陈苹带了一支年轻的队伍,整个队伍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青年干警学历高,法律功底扎实,知识全面,思维活跃,但工作经验欠缺、庭审驾驭能力不足、法律监督能力不强也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前一心扑到案子中的陈苹,作为科长又多了一项要考虑的事情,那就是怎么带好队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苹制定了完整的培训方案。在主诉检察官传帮带的基础上,强化以科室为单位的统一培训;在强调培训针对性的同时,强化培训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在注重实战的基础上,更加聚焦重点,紧抓核心业务能力、执法重点问题和办案薄弱环节;在加强骨干力量培养的同时,强化整体素质的提升,以面促点,出精英,促品牌。
通过这样的人才队伍培养计划,短短几年下来就锻造出了一支年轻、精干的公诉人队伍。在历届市优秀公诉人评比中她所在的区检察院始终榜上有名,还荣膺“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
任二分院公诉处副处长之后,她再次主动请缨,承担起积极备战上海市第十届优秀公诉人和上海检察机关第一届金融检察办案能手评比活动的培训组织工作。头脑风暴式复习、专家授课、比赛模拟、联合全市多家检察分院、区检察院的相关部门组织金融检察案例答辩赛训活动……面对办案与办会的双重压力,“一心多用”已成为她的常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多名选手荣获上海市优秀公诉人和上海市金融办案能手称号。作为一名已经取得全国优秀公诉人荣誉的“公诉前辈”,她甘为绿叶、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关心着小伙伴们的点滴进步,支持着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
当陈苹讲起这些办案和工作上的心得时,这个看似弱小的女人就像被点亮了样,显得自信、激情而昂扬。也许这就是公诉人所特有的职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