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贡献了约25%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公路运输占比高达70%。为加速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欧盟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二氧化碳排放法规,要求新乘用车平均碳排放降至每公里95克(WLTP标准),2035年起全面禁售燃油车,仅允许零排放车辆销售。这一政策被视为《欧洲绿色协议》的核心举措,旨在通过严格监管,推动汽车行业向零排放转型。
政策引发多方讨论
新法规的出台并非一蹴而就。自2021年《欧洲气候法》通过以来,欧盟委员会历经多轮磋商,以平衡环保组织与产业界的诉求。据艾科森环境技术报道,法国试图组建一个反对欧盟委员会的首都联盟,以避免对制造商施加处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曾多次游说放宽燃油车限制,提议将2035年禁售令改为“碳中和燃料豁免”。此外,2024年9月初,意大利要求布鲁塞尔对该法规进行彻底审查,因其担心该措施可能导致欧盟汽车业崩溃。意大利交通部长马泰奥·萨尔维尼明确表示,欧盟电动汽车转型是一种“自杀行为”。意大利汽车工业主要依赖内燃机技术,转型纯电的可行性存疑,且意大利南部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0%,农村居民可能面临“充电荒漠”的困境。马泰奥·萨尔维尼批评道:“强制淘汰燃油车将加剧区域不平等。”
在环保组织的压力下,欧盟最终坚持了零排放路径,并在新规中引入了超级积分、生态创新、联营协议等激励机制,还提出,车企若未能在2025年实现电动车销量占比25%,每辆车每超出一克二氧化碳将被罚款95欧元。按照欧盟2025年碳排放目标,汽车制造商须确保其销售车辆中超过五分之一为全电动汽车。然而,2024年电动汽车仅占新车总销量的13.6%。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测算,若未能达成此目标,可能面临高达150亿欧元的罚款。奔驰首席执行官兼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康林松(Ola Kallenius)向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取消即将实施的罚款。他提出:“在转型的关键阶段,因二氧化碳排放不符合相关标准而面临巨额罚款的风险,将会把本应用于研发和其他投资的必要资金分散开。”
E-Mobility Europe是一个代表汽车制造商、电池制造商及充电设施运营商的欧洲行业组织。该组织认为,欧盟应坚定不移地执行2025年碳排放法规,并通过提供购车激励而非豁免未达标汽车制造商的罚款来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该组织还指出,年内市场将迎来多款定价低于25000欧元(约合人民币19万元)的全新电动车型,诸如雷诺R5、菲亚特Grand Panda、现代Inster以及大众ID.2等。E-Mobility Europe秘书长克里斯·赫伦在接受采访时建议,欧盟可考虑利用对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收入,来设立消费者购车补贴。赫伦强调:“有了明确的目标,今年将迎来电动汽车销售的热潮。若欧洲各国政府积极响应,我们有望实现无须开出罚单的一年。”据了解,法国政府的官方文件表明,尽管巴黎方面对降低欧盟碳排放标准的建议持保留态度,但其对2025年对二氧化碳排放不达标的汽车制造商免于巨额罚款的提议表示赞同。奥地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同样提出对欧盟汽车二氧化碳减排政策进行重新评估,而仅有瑞典等少数成员国明确表示支持维持罚款政策。
车企紧急调整战略布局
为了避免巨额罚款,电动汽车销量较低的制造商选择通过与行业领军者“共享”排放额度,即从其他制造商购买碳排放信用额度来降低整体平均值,从而节省数亿欧元的罚款成本。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表示,尽管承诺遵守今年更为严格的欧盟碳排放法规,但汽车制造商之间共享碳排放额度可能会削弱欧洲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车企的焦虑不仅源于罚款,更来自技术转型的高昂成本。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指出:“电动汽车的崛起并没有像设定二氧化碳目标时所假设得那么快。除了产品范围外,还取决于充电基础设施、低能源价格和有吸引力的融资模式。”荷兰快速充电公司Fastned首席执行官米歇尔(Michiel Langezaal)认为,充电基础设施领域至今已投入100亿欧元,若欧盟动摇其减排目标,投资者信心恐受挫,进一步融资将变得困难。他坚定表示:“维持既定目标对于确保整个行业顺利转型至关重要,否则,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难以推进。”
面对压力,欧洲车企展开了一场电动化转型大赛,部分车企选择通过联盟来分摊风险。例如,大众集团投资20亿欧元在德国萨尔茨吉特建设超级电池工厂,采用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年产能达20GWh。该工厂采用“绿色钢铁”建造,并配套太阳能与风能供电系统,以减少碳足迹。
挑战与突破交织
面对欧盟的这一碳排放法规,欧洲各国政府试图通过政策激励与市场力量共同塑造新的消费格局。德国从2024年9月起对购买价值不超过95000欧元(约合人民币75万元)的纯电动汽车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即购买一辆价格在95000欧元范围内的电动豪华商务车,车主可以享受到较低的税费,税率仅为0.25%。相比之下,燃油车的税费则要高得多——每月需支付1.0%的货币收益税。法国对碳排放超过118g/km的燃油车最高加征6万欧元的“生态罚金”,倒逼消费者转向电动车型。欧盟“充电桩倍增计划”要求2030年建成350万个公共充电桩,并统一CCS2接口标准,以消除跨国充电兼容性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的分化趋势日益显著。相较于欧洲的其他区域,北欧国家在电动车普及方面总体上展现出了更高的水平。挪威的电动汽车市场,由于长期实施的免税政策、补贴措施以及免费充电的激励,持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挪威的电动汽车已占据了市场88.9%的份额,并且将持续增长。相比之下,意大利的电动车渗透率尚不足5%,而西班牙也仅达到5.65%左右,与挪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转型的阵痛仍将持续。欧洲汽车制造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仅13.6%,距离法规要求的销量占比仍有差距。若未达标,车企需停止生产约250万辆燃油车。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警告:“停产将导致供应链断裂,零部件供应商或面临倒闭潮。”波兰汽车工业协会报告称,该国70%的零部件企业依赖传统动力系统,波兰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严重挑战。仅2024年上半年,德国已有20家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出破产申请。此外,尽管法规声称“对所有动力形式一视同仁”,但实际执行中却存在显著偏差。例如,2025—2026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曲线采用负斜率设计(α=-0.0144),要求质量更高的车辆排放更少的二氧化碳,这直接鼓励车企生产轻量化车型,却与市场偏好SUV的趋势相悖。大众集团工程师指出:“电动SUV因电池重量而普遍超过2吨,但法规迫使我们在轻量化上投入更多研发资源,导致成本上升。”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正在大规模地调整其成本和生产能力以提升竞争力。直接的例子是其2024年圣诞节前与德国工会达成的协议,协议包括削减高管薪酬、到2030年在德国裁员35000人(公司表示将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实施),以及减少德国本土73万余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欧盟新二氧化碳排放法规既是气候行动的里程碑,亦是汽车行业的转型风暴眼。短期阵痛难以避免——技术瓶颈、成本压力与地缘摩擦交织,但这也正是行业洗牌、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长远来看,法规的实施将加速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引领整个行业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上一篇:
英国电动滑板车的治理挑战
|
下一篇: 欧盟通过“海上安全”新立法 |